龙抬头有哪些讲究

  龙抬头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之一,也是农历二月二,在这个时候,人们会有些讲究,但有很多人并不是很了解,那么龙抬头有什么讲究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剃龙头

  在二月二这一天,有一个讲究和习俗,基本上全国通用,那就是“剃龙头”。

  在这一天,不管是老人还是青壮年或者是小孩,都会选择去理发(即剃龙头)。

  这意味着能够让自己焕然一新,当然也预示着可以求得一年的好运。

  在以前,二月二理发店或许是最为繁忙的一天,甚至有的人提前半个月就预约好了理发。

  2、吃春饼

  春饼,也被称之为“薄饼”,指的是烙的一种薄薄的饼。

  春饼在习俗上,往往是在立春那一天吃,被称之为“咬春”。

  不过在北京,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全家人也要吃春饼,这一天所有的食品都要和龙有关,比如面条称为龙须面,水饺称为龙耳。

  而吃春饼,则被称为是“吃龙鳞”。

  3、祭龙神

  以往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

  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

  其目的是祈求雨水普降,消除虫害,五谷丰登。

  4、祭社

  除了地域性的区别,不同的民族在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也有一些不同,不过本质上都是祭祖拜神,祈求平安好运的意思。

  比如满族旗人在这一天都会起得很早,会在粮屯里面上香,可以是锭香,也可以是绿香,这种讲究是祈求不会出现意外火灾;而在汉族很多地区则会去药王庙等地方去烧香叩头,祈保平安。

  龙抬头有哪些传统风俗

  二月二,龙抬头,自古以来,人们在仲春“龙抬头”这天敬龙庆贺,以祈龙消灾赐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1、祭社神

  二月二既是龙抬头节也是土地公的诞辰,“土地诞”也称“社日节”。

  社日分为春社日和秋社日,古时春社是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秋社是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戊,五行属土)。

  古人认为土生万物,土地神是广为敬奉的神灵之一。

  人们认为土地公管理着五谷的生长和地方的平安,很多地方的百姓都要在“二月二”这天奉祀土地神。

  土地公又称福德正神,在中国南方地区,为给土地公公“暖寿”,有的地方有举办“土地会”的习俗:家家凑钱为土地神祝贺生日,到土地庙烧香祭祀,敲锣鼓,放鞭炮。

  2、吃龙食

  二月二这天在饮食上也有一定的讲究,因为人们相信“龙威大发”,所以这一天饮食多以龙为名。

  吃春饼名曰“吃龙鳞”,吃面条名曰“吃龙须”,吃馄饨为“吃龙眼”,吃饺子则叫“吃龙耳”,面条、馄饨一块煮叫做“龙拿珠”,吃葱饼叫做“撕龙皮”。

  有些地方还有吃“龙眼”、“龙须”、“龙舌”、“龙耳”、“龙皮”、“龙子”、“龙蛋”以及吃春饼、吃猪头肉的习俗。

  一切均取与龙有关的象征与寓意。

  这些都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的强烈愿望。

  临沂人过二月二,农家就开始准备炒糖豆的原料。

  二月二早上,家家户户都用糖炒花生和黄豆,有的地方叫糖豆,有的地方叫蝎豆,还有的爆玉米花。

  过去都是自家制作自家食用,现在不同了,一般没有自家制作的了。

  城里的超市里,农村的集市上,二月二前后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糖豆,大概有十几种甚至更多。

  随吃随买,香甜可口。

  二月二这天,农家的餐桌上要摆多种糖豆,以示庆贺这个节日。

  3、纳吉

  除祭祀龙神外,民间往往还举行多种活动纳吉,诸如舞龙、戴龙尾、开笔等。

  舞龙,遇上好的年份,老百姓几家合伙制作一条草龙,二月二日这天上街舞龙庆祝,期望新的一年在龙的荫护下再获丰收。

  4、采龙气

  早上卯时(5点到7点之间),卯月的第一个卯日卯时,出门面向东方深吸气,此为一吉。

  5、剃龙头

  指二月初二理发,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新的一年顺顺利利。

  6、起龙船

  古时,龙抬头节是祭祀龙神的日子,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到龙神庙或水畔焚香上供祭祀龙神,祈求龙神兴云化雨,保佑一年五谷丰登。

  龙抬头时节我国部分地区会有“起龙船”的活动,请龙出水,以及祈求事事顺利的心愿。

  7、使耕牛

  “龙抬头”也是农村的农事节。

  农谚曰:“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

  农时春雨贵如油。

  倘春雨充沛,预示着一年的大丰收。

  8、开笔写字

  相传农历二月初三为文昌(主宰功名之神)诞辰日,旧时这天让孩子开笔写字,取龙抬头之吉兆,为孩子正衣冠、点朱砂启蒙明智,寓意孩子眼明心明,祝愿孩子长大断文识字。

  开笔礼是人生的第一次大礼,是中国传统中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的启蒙教育形式。

  9、引田龙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

  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

  引龙伏虫的活动有很多,最有特点是撒灰。

  撒灰十分讲究,灰多选用草木灰,人们自家门口以草木灰撒一条龙到河边,再用谷糠撒一条龙引到家,意为送走懒(青)龙、引来钱(黄)龙,保佑人财两旺;从临街大门外一直撒到厨房灶间,并绕水缸一圈,叫做“引钱龙”;将草木灰撒于门口,拦门辟灾;将草木灰撒于墙脚,呈龙蛇状,以招福祥、避虫害。

  陕西富县一带还流行撒灰围庄墙外的做法,也是伏龙驱虫的表现。

  后来,也出现用石灰替代草木灰伏龙降虫的做法。

  10、放龙灯

  黄河三角洲及一些沿河地区还有”放龙灯“的习俗。

  不少人家用芦苇或秫秸扎成小船,插上蜡烛或放上用萝卜挖成的小油碗,待到傍晚时分,放到河里或湾里点燃,为龙照路。

  借此娱乐同时又传递一种美好的祝愿。

  11、敲龙头

  东北部分地区在二月二早晨,以长竿击打房梁,谓之”敲龙头“。

  把龙唤醒,佑一方平安。

  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

  击房梁就是用木棍或者竹竿敲击房梁,以惊走蛇、蝎等毒虫,毋使为害。

  有的地方流行敲击炕沿,目的与敲击房梁相同。

  12、围粮囤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农历二月初二清晨,北方很多地区的村民早早起床,家庭主妇从自家锅灶底下掏一筐烧柴禾余下的草木灰,拿一把小铁铲子铲些草木灰,人走手摇,在地上画出一个个圆来。

  围仓的圆圈,大套小,少则三圈,多则五圈,围单不围双。

  围好仓后,把家中的粮食虔诚地放在仓的中间,还有意撒在仓的外围,象征当年的大丰收。

  13、熏虫

  古代将自然界中的生物分成毛虫、羽虫、介虫、鳞虫、人类五大类。

  毛虫指披毛兽类,羽虫指鸟类,介虫指带甲壳类,鳞虫指有鳞之鱼和带翅昆虫类。

  龙是鳞虫之长,龙出则百虫伏藏。

  二月初二正是惊蛰前后,百虫萌动,疾病易生,虫害也是庄稼的天敌,因此人们引龙伏虫,希望借龙威镇伏百虫,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进入农历二月,天气渐暖,各种昆虫开始活动,有些昆虫对人的健康是有害的,所以二月二这一天,人们纷纷摊烙煎饼、燃烧熏香,希望凭借烟气驱走毒虫。

  14、踏青

  二月初二春游踏青之俗,传说始于唐代。

  当时,长安的人们为了活跃生活,便乘二月二之时,三五成群地来到郊外踏青,有何意义呢?一来春游大多在田地里进行,能借此除去田间杂草,保证农田正常生长;二来民间称吃野菜为“吃青”或“吃鲜”,不仅营养丰富,还可清热败火;三来能能遛百病、恢复体能、陶冶性情。

  15、吃猪头肉

  二月初二吃猪头肉也有说法。

  自古以来,供奉祭神总要用猪牛羊三牲,后来简化为三牲之头,猪头即其中之一。

  如今就有一道名菜叫做“扒猪脸”,经过选料、清洗、喷烤、洗泡、酱制等十二道步骤,历经十多个小时的烹饪,才能端上餐桌。

  “扒猪脸”有三种,一是原汁原味吃;二是蘸酱汁吃;三是卷煎饼吃。

  每一种吃法都有不同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