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的田间管理技术(马铃薯的田间管理)
马铃薯块茎形成期、块茎膨大期和淀粉积累期,是需水、需肥的关键时期,也是马铃薯管理的中后期,做好这一时期的田间管理,对确保马铃薯稳产高产十分重要。日前,山西农科110专家、山西农业大学高寒区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杜珍就马铃薯中后期的田间科学管理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请农民朋友及时关注。
杜珍
山西农科110专家、山西农业大学高寒区作物研究所研究员
一、马铃薯生长发育
马铃薯生长发育主要分为五个阶段:
I. 发芽期 II. 幼苗期 III. 块茎形成期 IV. 块茎膨大期 V. 成熟期(淀粉积累期)
山西省马铃薯除晋南属二作区外,其余产区均为北方一季作区,进入7月中旬后马铃薯生长发育进入第三阶段:地上部生态特征为开花期,地下部进入块茎形成期,7月下旬8月初地上部进入盛花期,地下部进入块茎膨大期,这二个阶段均属于马铃薯中期,马铃薯中期是马铃薯产量的最关键时期,块茎形成期是马铃薯的临界期,本期如果水肥管理不到位,产量影响是最大的,即使后期管理好,也无法弥补此时的损失,而块茎膨大期是决定产量的重要阶段,水肥跟不上则产量下降,因此进入中期后应根据生理特性科学田间管理,才能获取最大产量。
二、中期管理
块茎形成期:地上部团棵开始现蕾,到主茎形成封顶,地下部匍匐茎停止极向生长,匍匐茎顶端开始膨大后,到茎叶干物重和块茎干物重平衡期(即开花初期)止,为块茎形成期。本期是决定块茎数目多少的关键时期,一般需20~30天,植株对水肥需求量不断加大,并要求土壤保持良好的透气性,栽培上应加强田间管理,多次中耕培土,及时浇水追肥,保持土壤湿润,特别要注意氮肥的施用,但要防止偏施氮肥,造成徒长,影响块茎形成,结薯期推迟
以促为主,促地上带地下。目的是获得壮苗基础上,培育合理而强大的群体结构,为地下块茎丰产打下基础。
这一期间的管理要保证水肥的供应,氮素化肥的追施要在此期完成。要深中耕高培土,减少土壤中水分养分的消耗,疏松土壤,增强透光性,促进微生物活动,加速有机质分解。要深中耕高培土利于薯块的形成膨大和避免块茎露出地表变绿后,龙葵素增加使品质下降。
块茎直径达3厘米,地上部进入盛花期标志。该期是以块茎的体积和重量增长为中心的时期,是决定块茎大小的关键时期,形成80%的产量。持续15~20天,16~20℃最适宜块茎膨大,超过30℃,加上水分亏缺,形成的块茎停止膨大,进而使块茎薯皮木栓化、畸形变小;温度降低或土壤湿度提高,块茎极易发生次生生长,形成“子薯”,适当低温,尤其是夜间低温,将结薯期安排在日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的季节,容易获得高产。
块茎增长期:管理要促控结合,促地下,控地上,延长结薯盛期,该期是需水肥的高峰期。遇高温干旱,块茎畸形变小,要注意防旱,浅中耕培土。
中耕培土,中前期:春马铃薯深中耕浅培土在现蕾期进行,利于块茎形成。在植株封垅前浅中耕高培土。高培土利于排除积水,防治腐烂,达到增加增大块茎的目的。“锄头上有水,锄头上有火”“山药挖破蛋,一亩起一万”,充分说明中耕培土的重要作用。
适时浇水,马铃薯是需水量较大的作物,每形成500克干物质需水约200公斤左右。现蕾至开花需水量达最高峰。浇水最好沟灌或小水勤浇,俗话说“水少是命,水多是病”,因此,灌水要匀,用水要省,进度要快。有条件喷灌、滴灌时,效果更好。
本期一季区常干旱缺雨,这时浇水可增产30~40%,淀粉含量增加1.6%,肥料利用率提高11%以上。以壤土为例:干墒、灰墒、黄墒必须灌水,灌水量:干墒5~6% 手握土干燥无凉意,亩灌水70m3;灰墒9~10% 手握土稍感凉意,亩灌水50m3;黄墒11~14% 手握土明显感到湿润,亩灌水32m3 ;褐墒17~18% 手握土成团,手有湿痕,不灌溉;黑墒21~22% 手握土可挤出水痕,不灌溉。
适时施肥,现蕾期前后追施氮肥较好,早追可促进生长,建成较大的同化面积,追肥时间早熟品种在苗期追施,中晚熟品种蕾期追施。追施量一般是氮肥总量的1/3,不可过多,不可迟施,否则易造成贪青,地上部徒长。开花期后一般不再追肥。追肥结合浇水,增产效果更为理想。旱地时必须看天、地、庄稼,结合下雨追肥,达到和提高肥料利用率和高产的目的。
三、后期管理
该期进入淀粉积累期,田间管理以保为主,防止病虫害,防止田间积水,延迟地上衰老,根外追磷酸二氢钾等。
早熟品种及二季栽培时,田间管理应是:以早为主,一促到底。采用五早一密栽培法:早锄草、早中耕、早培土、早追肥、早浇水、加大密度。
四、及时收获
正常情况下,马铃薯收获时间为块茎生理成熟期。此时植株表现为停止生长,叶色由绿逐渐变枯黄,块茎从匍匐茎相连处容易脱落,表皮粗糙老化,色泽正常,水分含量下降,块茎中的干物质含量和重量均达到最高限度。也就是说,马铃薯生理成熟时收获,其产量最高,品质最好,最耐贮藏。
马铃薯的收获应根据植株生长情况、气候状况、病害发生程度、生产目的和市场需求及时进行。作为冬贮商品薯、油炸薯和淀粉加工原料,应在达到生理成熟期收获,以保证块茎的干物质含量及产量达到最高,并保证贮藏安全,正常情况下当地上部自然干枯后采收;若晚疫病发生严重,则应提前灭秧收获。若成熟期遭遇涝灾,应提早收获,以免块茎腐烂,且不利于贮藏。
马铃薯块茎薯皮木栓化非常有利于提高贮藏安全性,减少腐烂和贮藏损耗,而薯皮幼嫩的块茎在贮藏过程中,生理活性强,容易被病菌侵染发生腐烂,且自然损耗大。收获时应采取措施促使薯皮木栓化。一般应在植株自然枯死后10天左右收获。若收获前植株未自然枯死,可提前10~15天杀秧,终止块茎生长,促进薯皮老化,防止晚疫病危害。杀秧可采用机械灭秧,如用旧轮胎串在一起做成压秧机,把秧子压倒,再逆向压1~2次,使植株枯死。或用20%克无踪除草剂200毫升对水40~50千克,均匀喷施杀青。为减少收获中的损伤,土壤湿度以60%为宜,过湿则不利于贮藏,而过干则易造成损伤。
收获时,应选择睛天进行。收获后,避免块茎曝晒、雨淋、霜冻和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尤其是商品薯和原料薯要遮光,防止薯皮变绿而降低品质。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