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壳大而结实,壳高约9厘米,宽约8厘米。螺层约5~6层,缝合线明显,壳顶较高,体螺层较膨圆,各层宽度增加均匀。壳面有发达的螺肋,肋间尚具有细肋,生长纹粗糙而密,呈鳞片状。体螺层上一般具有2列强大的半管状棘,每列约10~11个。壳面灰青色,壳基部膨胀,螺肋生长纹和颜色与壳面类同。壳口大,圆形,内具真珠样光泽,外唇简单,内唇下方扩展并加厚。无脐。厣石灰质,重厚,外面灰绿色和灰黄色,具密集的小粒状突起,中央偏内下方有一旋涡状雕刻;内面稍平,有螺纹4条,核略偏下方。体柔软,触角细长;足甚发达。   ②《经验方》:"甲香修制法,不限多少,先用黄土泥水煮一日,以温水浴过,次用米泔或灰汁煮一日,依前浴过后用蜜酒煮一日,又浴过,煿干任用。"   ①《唐本草》:"主心腹满痛,气急,止痢,下淋。"   ②《本草拾遗》:"主甲疽,瘘疮,蛇蝎蜂螫,疥癣,头疮,嚵疮。"   ③《海药本草》:"和气清神,主肠风痿痔。"   2.《本草图经》:甲香,生南海,今岭外、闽中近海州郡及明州皆有之,海蠡之掩也。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Turbo cornutus Solander2.Turbo marmoratus Linnaeus3.Turbo articulatus Reeve4.Trubo chryostomus Linnaeus5.Trubo petholatus Linnaeus6.Turbo argyrostomus Linnaeus   采收和储藏:四季均可采捕,捕得后将厣取下,洗净,晒干。   2.夜光蝾螺,贝壳呈拳状,质极坚厚,一般壳高170mm左右,宽与高近等。螺旋部呈低圆锥形,螺层约6.5层,自上而下迅速增宽,露于外面的螺层呈圆形降起,缝合线浅。顶部各螺层光滑无肋,由第4螺层下部始,螺层中部降起,形成断续的由结节连成的螺肋,较粗大并向外扩展将壳面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壳面呈斜坡状,下部壳面近垂直。体螺层极膨大,上肋至体螺层渐粗,其下方有2-3条较弱的螺肋。生长纹细密,有时有褶襞。壳表为暗绿色,布有棕、白色相间的环带数条,间或杂有红色环纹。壳顶部常染有翠绿色斑纹。壳口大,近圆形,内面银白色,珍珠层厚,光泽强,外唇略薄,易破损,边缘有一绿色狭边;内唇极厚,向外下方卷扩,厣为石灰质,厚重,圆形,外表白色,具密集小粒状突起,中央向外突出,有一旋涡状刻纹。内面稍一平,黄棕色,具光泽。   3.节蝾螺,贝壳中小型,质坚厚,一般壳高50mm左右,大者高58mm,宽52mm。螺层约6层,缝合线明显,螺旋部约为壳高的1/4。壳顶尖,体螺层稍膨大而斜。壳面螺肋较密,每隔1-3肋,便间有1条稍宽的粗肋。壳表黄绿色,并有紫褐色放状色带。壳内面灰白色,有珍珠光泽,壳口圆,外唇具淡蓝色镶边及细齿状缺刻。脐小而深,并顺着内唇引伸出1条宽沟。厣石灰质,圆形,2/3杂有黄绿褐色,余为灰白色。中部稍凸,边缘有细小粒状突起。   4.金口蝾螺,贝壳中型,质重坚厚,一般壳高约70mm,宽约为高的6/7,螺层约6层,缝合线深,壳顶稍高。体螺层膨大,壳面密生螺肋,生长细纹,呈水波状,使肋面及肋间分割成若干覆瓦状小鳞片。各螺层中部有一稍扩张的角状螺肋,尤以体螺层的角状突起更为发达。壳表橙褐色,杂有紫褐色放射条纹。壳口圆,内面金黄色。外唇有缺刻,内唇向下方增厚扩张 。脐不明显,壳基部围绕脐和唇轴有一粗肋,呈半圆形。厣石灰质,圆形,中央增厚而稍凸,绿紫色;周围橙色,并有细沟纹。内面稍平,有旋纹约5圈,核近中央。   5.带蝾螺,贝壳中小型,近陀螺形,一般壳高约50mm,大者高约55mm,宽与高近等。螺层约6层,缝合线明显,壳顶略尖,体螺层较宽大,壳面略膨圆,甚光滑,生长纹细密。壳表褐色,并有棕褐色与棕绿色螺带,带上还有不规则的黄白色火焰状斑纹。壳顶显露粉红色或紫红色。壳口圆,内面白色,有珍珠光泽,外唇简单光滑,内唇略厚,黄绿色。厣石灰质,中央翠绿色;靠内唇部增厚,白色,较光滑;靠外唇部稍薄,褐色,有细小粒状突起。   6.银口蝾螺,贝壳中等大,质重坚厚,大者壳高可达80mm,壳而螺肋较粗大,每两肋间尚有小鳞片组成的小肋脐明显。壳口银白色。厣中央墨绿色;上端灰白色;下端橙褐色;有细小粒状突起。其他与金口蝾螺相似。   2.生活于潮下带数10m深的岩石及珊瑚礁的海底,壳表常着苔藓虫、藤壶等小动物。于潮间带下区能找到幼小个体。   3.生活于潮是带中,低潮区岩礁间及低潮线下泥沙质海底。   4.生活于低潮线附近珊瑚礁及岩石间。   5.生活于浅海珊瑚礁间。   6.   资源分布:1.我国分布于东海及南海。   2.我国分布于台湾及海南岛南部。   3.我国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沿海,为南海常见种类。   4.我国分布于南海。   5.我国分布于南海西沙群岛。   6.我国西沙群岛为习见种。   2.《经验方》:甲香修制法,不限多少,先用黄土泥水煮一日,以温水浴过,次用米泔或灰汁煮一日,依前浴过后用蜜酒煮一日,又浴过,煿干任用。   2.《本草拾遗》:主甲疽,瘘疮,蛇蝎蜂螫,疥癣,头疮,chan疮。   3.《海药本草》:和气清神,主肠风瘘痔。   以上就是甲香的功效与作用的全部内容,内容仅供参考学习之用,切勿模仿及使用,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身体不适时,请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